9月30日上午,潼南解放和革命建設時期犧牲的15名烈士棺槨,于革命烈士紀念日這個特殊日子,集中遷葬于解放潼南犧牲烈士墓。
1949年12月4日,解放潼南縣城的戰斗打響了。擔任解放縣城任務的是解放軍二野11軍35師105團和33師97團,兵分水陸兩路,沿綿璧公路和涪江向縣城推進。一路上,踞守頑抗之敵遭到沉重打擊,1000多名敵軍被殲被俘。解放軍勢如破竹,戰斗于次日凌晨結束,潼南正式宣告解放。 潼南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,在中國革命、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各個時期,先后有396名革命烈士為民族獨立、人民解放、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獻出了寶貴生命。今天集中遷葬的李存寶、董玉杰、茍世凱、王先華、鄭玉寶、郭明耀、李瑞榮、徐啟福、滕昭富、李德華、蔡輝等15名烈士,為社會穩定、人民幸福沖鋒在前、拋灑熱血,用生命換來了和平與安寧。 烈士們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史歌,為了民族的繁衍生息、國家的獨立解放、社會的發展進步歷經千辛萬苦,終于換來今天的非凡成就。肅穆的橫幅、潔白的花圈、堅毅的目光,都寄托著廣大干部群眾對烈士們的無限哀思。他們忠于黨、忠于人民、忠于祖國、甘于奉獻的崇高精神和優良品質是我們寶貴的財富,永遠值得我們銘記。 青山有幸埋忠骨,烈士精神傳萬代。72年后,踏著先輩奮進足跡,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,潼南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,各項事業進入了新時代、邁上了新征程,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。我們要在登高望遠的大格局、大視野中,審視自身,錨定責任,切實做到擔當實干爭先進位,永葆“闖”的精神、“創”的勁頭、“干”的作風,攻堅克難,勇往直前,奮力跑出我們這代人的好成績,不斷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。(本報評論員) 【責任編輯 鄭強】
|